藥物性耳聾指因使用特定藥物導致的內耳毛細胞或聽神經損傷,進而引發的聽力下降或喪失。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可通過破壞內耳毛細胞線粒體功能,干擾細胞能量代謝。鉑類化療藥物順鉑、卡鉑易在耳蝸內蓄積,產生氧化應激損傷。水楊酸鹽類藥物如阿司匹林高劑量使用時可能引起可逆性耳蝸血流障礙。
耳毒性藥物主要涵蓋抗生素、利尿劑、抗腫瘤藥三類。呋塞米等袢利尿劑可能通過改變內淋巴液離子濃度損傷聽力。奎寧類抗瘧藥會破壞耳蝸血管紋的微循環。部分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長期使用也可能影響耳蝸功能。
耳毒性損傷多始于高頻聽力范圍,表現為4000-8000Hz聽力閾值上升。病理學可見耳蝸基底回外毛細胞最早出現纖毛排列紊亂、細胞腫脹。隨著損傷進展,螺旋神經節細胞可能出現軸突變性,最終導致全頻段聽力喪失。
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人群對氨基糖苷類藥物高度敏感。腎功能不全患者因藥物清除率下降更易發生耳毒性。老年患者耳蝸血供減少會加重藥物損傷。既往噪聲暴露史者耳蝸抵抗力降低,藥物協同損傷風險增加3-5倍。
用藥前需篩查耳聾家族史及基因風險。治療期間監測純音測聽、耳聲發射等指標,發現高頻聽力下降立即停藥。使用右丙亞胺等抗氧化劑可能減輕順鉑耳毒性。避免聯合使用多種耳毒性藥物,維持充足水化促進藥物排泄。
日常需控制環境噪聲低于85分貝,保證每日攝入含鎂、鋅的堅果和深海魚類。進行前庭康復訓練如平衡操、眼球運動練習。突發耳鳴或耳悶脹感應立即就醫,通過甲強龍鼓室注射或高壓氧治療可能挽救殘余聽力。長期隨訪建議每半年進行聽力檢查,佩戴助聽器需根據聽力圖定制補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