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早期癥狀可能由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體重下降、疲勞乏力等原因引起。
1、排便異常:排便次數增多或減少、糞便變細或形狀不規則是常見早期表現。腸道腫瘤可能導致腸腔狹窄或刺激腸黏膜,引發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建議記錄排便頻率和性狀變化,及時進行糞便隱血檢測。
2、血便癥狀:糞便表面附著鮮紅色血液或呈現暗紅色柏油樣便,可能與腫瘤表面出血有關。需與痔瘡出血鑒別,結腸癌出血常混有黏液,直腸癌出血多呈滴落狀。腸鏡檢查能明確出血部位和性質。
3、腹部不適:持續隱痛或陣發性絞痛多因腫瘤生長導致腸管痙攣或部分梗阻。疼痛多集中于下腹部,進食后可能加重,伴隨腸鳴音亢進。腹部觸診可能觸及條索狀包塊。
4、消瘦貧血:短期內體重下降超過5%需警惕惡性腫瘤消耗。腫瘤慢性出血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測有助于診斷。
5、全身癥狀:低熱、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表現可能與腫瘤壞死物吸收有關。晚期可能出現惡病質,但早期亦可出現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等亞健康狀態。腫瘤標志物CEA檢測可作為篩查參考。
保持膳食纖維攝入每日25-30克,選擇燕麥、紅薯等粗糧;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接受一次結腸鏡檢查,有家族史者應提前至35歲篩查。出現兩種以上癥狀持續兩周需消化科就診,腸癌早期治愈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