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可能由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環境刺激、食物不耐受、藥物反應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避免接觸過敏原、抗組胺藥物、免疫調節治療、局部激素治療、脫敏療法等方式干預。
家族過敏史是重要風險因素,父母一方有過敏史時子女患病率達30%-50%。這類人群需注意篩查常見過敏原,如塵螨、花粉或特定食物。日常建議記錄接觸物與癥狀關系,必要時進行過敏原檢測。
Th2細胞過度活化導致IgE抗體異常升高,引發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這種情況可能與腸道菌群紊亂、維生素D缺乏有關。補充益生菌、增加日照時間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嚴重時需使用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
PM2.5等空氣污染物會破壞呼吸道屏障功能,增加過敏風險。春季花粉濃度升高時段,過敏性鼻炎發病率上升40%。建議外出佩戴N95口罩,居家使用HEPA濾網空氣凈化器,減少門窗開啟時間。
90%食物過敏源于牛奶、雞蛋、海鮮、堅果等八大類食物。這類過敏常伴隨蕁麻疹或消化道癥狀,可能與食物蛋白結構特性有關。嚴格回避過敏食物是基礎,可嘗試加熱破壞過敏原蛋白結構后少量測試耐受性。
青霉素類抗生素、造影劑等藥物可能作為半抗原引發超敏反應。此類過敏通常表現為皮疹或呼吸困難,需立即停用致敏藥物。嚴重者需備好腎上腺素筆,替代用藥可選擇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不同結構抗生素。
過敏體質者應建立包含飲食記錄、環境控制、藥物備用的三維防護體系。每日保證300g深色蔬菜攝入維持抗氧化能力,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增強免疫功能,睡眠環境保持50%濕度減少塵螨繁殖。出現喉頭水腫、血壓下降等全身過敏反應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