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前置可能由胎盤異常、子宮手術史、多胎妊娠、子宮內膜損傷、輔助生殖技術等因素引起,需通過超聲監測、減少劇烈活動、糾正貧血、預防感染、緊急剖宮產等方式干預。
1、胎盤異常:血管前置常與胎盤形態異常或低置胎盤有關,可能導致血管破裂風險。建議孕28周后每兩周進行超聲檢查,避免性生活及腹部按壓,出現陰道流血需立即平臥送醫。
2、子宮手術史:剖宮產或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形成的瘢痕可能影響胎盤附著,增加血管裸露概率。孕早期需明確胎盤位置,日常避免搬運重物,血紅蛋白低于100g/L時需口服鐵劑糾正貧血。
3、多胎妊娠:雙胎及以上妊娠時胎盤面積增大,血管走行異常概率升高。建議補充含鐵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每周胎心監護2次,妊娠32周后提前住院觀察。
4、子宮內膜損傷:反復人流或宮腔粘連可能導致胎盤代償性增大覆蓋宮頸口。需篩查B族鏈球菌感染,每日監測胎動,備好800ml以上交叉配血以備突發產前出血。
5、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等操作可能改變胚胎著床位置,誘發血管前置。選擇具備新生兒重癥監護能力的醫院分娩,孕34周起使用地塞米松促進胎肺成熟,做好緊急剖宮產預案。
孕期需重點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K,每日攝入雞蛋2個、深綠色蔬菜300克,避免久站久坐。自數胎動時采用左側臥位,發現胎動減少50%或持續腹痛需1小時內就診。分娩時優先考慮擇期剖宮產,陰道試產僅適用于邊緣性前置且出血風險極低者,產后需密切觀察2小時預防遲發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