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聾可通過助聽器驗配、藥物治療、人工耳蝸植入、聽覺訓練、原發病控制等方式干預。老年性耳聾通常由聽覺器官退化、噪聲暴露、耳蝸微循環障礙、遺傳因素、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助聽器驗配:
輕度至中度聽力下降優先考慮助聽器干預。數字編程助聽器能根據聽力曲線調整增益,開放式耳塞可減少堵耳效應。需經專業機構進行純音測聽、言語識別率評估后個性化調試,避免自行購買導致聲音失真或進一步損傷殘余聽力。
2、藥物治療:
改善耳蝸微循環可選用銀杏葉提取物、甲鈷胺、前列地爾等藥物。這些藥物通過擴張血管、營養神經延緩毛細胞凋亡,適用于伴有耳鳴或眩暈的患者。需注意凝血功能障礙者慎用血管擴張劑,用藥期間定期監測聽力變化。
3、人工耳蝸:
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聾且助聽器無效時,可評估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包括電極陣列植入、言語處理器外置等步驟,術后需進行3-6個月聽覺重塑訓練。手術禁忌證包括聽神經缺失、中樞性聾等,術前需完成CT/MRI影像學評估。
4、聽覺康復:
唇讀訓練結合環境聲識別練習能提升交流能力。推薦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進行每日15分鐘的分辨訓練,如區分"吃飯"與"示范"等近似音。家庭成員需放慢語速、面對光線交流,避免在嘈雜環境中突然提高音量。
5、基礎病管理: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會加速聽神經病變。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內。合并梅尼埃病者需限制鈉鹽攝入,突發聽力下降需排除突發性耳聾,72小時內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可能改善預后。
日常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B12的魚類、蛋類攝入,進行太極拳等改善微循環的運動。避免使用棉簽掏耳造成外耳道損傷,遠離85分貝以上噪聲環境。每年進行1次聽力篩查,雙耳不對稱下降需排除聽神經瘤。聽力障礙易導致社交隔離和認知功能下降,早期干預可顯著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