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篩查后需觀察局部反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避免劇烈運動、記錄異常癥狀、48小時內復診評估結果。
1、觀察反應:
皮試部位可能出現直徑5-15毫米的紅腫硬結,屬于正常免疫反應。若出現直徑超過20毫米的強陽性反應、水皰或淋巴管炎,提示存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可能。篩查后72小時內每日測量硬結直徑并拍照記錄,皮膚潰爛時需用無菌敷料覆蓋。
2、保持干燥:
皮試后24小時內避免沾水,防止注射孔道感染。清潔時可用生理鹽水棉簽繞開針眼擦拭,禁止使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劑。衣物選擇寬松透氣的棉質面料,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刺激。
3、限制活動:
篩查后24小時避免打球、游泳等劇烈運動,防止汗液刺激或外力摩擦導致假陽性。上肢活動幅度控制在肩關節水平以下,提重物不超過3公斤。幼兒需特別注意防止抓撓皮試部位。
4、記錄癥狀:
出現38.5℃以上發熱、局部化膿、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異常時需立即就醫。結核感染者可能伴隨持續低熱、夜間盜汗、消瘦等癥狀,建議用體溫計每日早晚測量并記錄。
5、按時復診:
48-72小時是判讀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的標準時段,提前或延遲均會影響準確性。強陽性者需進一步行胸部X線檢查,學生及集體生活者應主動向校醫/單位報備篩查結果。
篩查后兩周內保持均衡飲食,每日攝入優質蛋白質如雞蛋、魚肉等不低于60克,補充維生素A、D增強黏膜免疫力。規律作息保證7小時睡眠,暫緩接種其他疫苗。結核確診患者需單獨使用餐具并每日煮沸消毒,密切接觸者應每半年復查胸片。室內保持通風換氣,每天開窗不少于30分鐘,濕度維持在40%-60%可抑制結核桿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