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嬰兒上頜中央的白點通常是良性病變,可能由上皮珠馬牙、鵝口瘡、黏液囊腫、乳牙萌出前囊腫或局部感染引起。
1、上皮珠:
上皮珠俗稱馬牙,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由于牙板殘余上皮角化形成,表現為牙齦上1-2毫米的白色或黃白色小丘疹,無疼痛感,不影響進食。通常2-3周內自行脫落,切忌強行挑破以免感染。臨床無需特殊處理,保持口腔清潔即可。
2、鵝口瘡: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變。特征為頰黏膜或上腭出現乳凝塊樣白斑,基底潮紅,擦拭后易出血。常見于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兒。需就醫進行真菌涂片確診,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治療,哺乳前后需清潔母親乳頭。
3、黏液囊腫:
唾液腺導管阻塞導致的潴留性囊腫。多因外傷或先天發育異常引起,表現為半透明或乳白色囊性突起,直徑通常小于5毫米。多數可自行吸收,若持續增大需口腔科就診排除其他病變,必要時行手術切除。
4、萌出囊腫:
乳牙萌出前牙囊內液體蓄積形成的藍白色腫脹。常見于出生后1-6個月,位置與未來乳中切牙對應。一般無痛感,牙齒萌出后自然消退。若囊腫過大影響喂養或繼發感染,需兒科口腔專業干預。
5、局部感染:
口腔黏膜輕微損傷后繼發細菌感染。表現為白點周圍紅腫,可能伴低熱或煩躁。需鑒別皰疹性齦口炎等病毒感染,保持口腔衛生,必要時使用抗生素軟膏。持續發熱或拒食需及時兒科就診。
建議每日用無菌紗布蘸溫水輕柔清潔嬰兒口腔,避免擦拭白點區域。哺乳母親需注意飲食均衡,補充維生素B族。觀察是否伴隨流涎增多、拒奶或發熱等癥狀,白點持續超過4周、面積擴大或伴隨其他異常時,應至兒童口腔專科排查先天性角化異常、白色海綿狀斑痣等罕見病變。定期進行兒童保健體檢,監測口腔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