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需要母親從皮膚接觸、母乳喂養、臍部護理、觀察體征、情緒調節五個方面進行干預。
1、皮膚接觸:分娩后立即將新生兒放在母親胸前進行肌膚接觸,持續至少90分鐘。這種接觸能穩定新生兒體溫和心率,促進催產素分泌幫助子宮收縮。母親需保持放松姿勢,避免新生兒滑落,同時觀察其自主尋乳行為。
2、母乳喂養:出生后1小時內開始哺乳,按需喂養每天8-12次。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哺乳時采用搖籃式或側臥姿勢,確保含接正確。出現乳頭皸裂可涂抹羊毛脂軟膏,乳汁不足時通過頻繁吸吮刺激泌乳。
3、臍部護理:每日用75%酒精環形消毒臍帶殘端2次,保持干燥直至自然脫落。避免使用紫藥水或覆蓋敷料,穿脫衣物時防止牽拉。發現滲血、膿性分泌物或紅腫需及時就醫,可能與臍炎或出血性疾病有關。
4、觀察體征:每日監測體溫36.5-37.5℃、呼吸40-60次/分等生命體征。注意黃疸程度是否超過胸部,記錄大小便次數及顏色。異常哭鬧、拒奶或肌張力改變可能提示低血糖或感染,需兒科評估。
5、情緒調節:產后激素變化易引發情緒波動,每天保證4小時以上碎片化睡眠。家人應分擔育兒事務,出現持續情緒低落需篩查產后抑郁。適當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避免長時間抱嬰引發腱鞘炎。
母親需保持均衡飲食每日增加500大卡熱量,多攝入魚類、雞蛋、動物肝臟等富含DHA和鐵的食物。每日分次進行凱格爾運動,6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注意會陰傷口消毒,惡露異常或發熱需復查。建立晝夜節律哺乳,利用嬰兒睡眠時段補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