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產后并非所有情況都必須清宮,是否需要清宮主要取決于子宮內殘留物情況、出血量及感染風險等因素。
1、殘留物評估:
通過超聲檢查可明確宮腔內是否有妊娠組織殘留。若殘留物體積小于3厘米且無活動性出血,通常可優先選擇藥物促排,如益母草顆粒、新生化顆粒等中成藥促進子宮收縮。當殘留物導致持續出血或引發感染時,則需考慮清宮術。
2、出血量判斷:
引產后正常出血量應逐漸減少,若出血超過月經量或持續兩周以上,可能存在胎盤胎膜殘留。此時需結合血紅蛋白水平監測,當出血導致貧血血紅蛋白<100g/L或伴有休克傾向時,清宮是必要干預手段。
3、感染風險控制:
宮腔殘留合并發熱、下腹壓痛、膿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時,需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行清宮術。常見選用頭孢類抗生素聯合甲硝唑,避免感染擴散導致盆腔炎或敗血癥。
4、激素水平監測:
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緩慢提示可能存在滋養細胞殘留。當HCG水平在引產后3周未降至正常范圍,或出現反復升高時,需通過清宮獲取病理標本排除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5、個體化選擇:
對于既往有宮腔粘連史、子宮畸形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清宮決策需更謹慎。宮腔鏡引導下的精準清宮可減少內膜損傷,而藥物保守治療適用于有生育需求且殘留量少的患者。
引產后應密切觀察出血變化,定期復查超聲與HCG。飲食上增加富含鐵質的動物肝臟、菠菜等預防貧血,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子宮。保持會陰清潔,6周內禁止盆浴與性生活。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促進盆底肌恢復,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出現發熱、劇痛或大出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