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增生是一種皮膚表皮細胞異常增殖的良性病變,可能由HPV感染、慢性刺激、免疫異常、遺傳因素、局部創傷等原因引起。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疣狀增生的主要病因,病毒通過皮膚微小破損侵入角質形成細胞,導致細胞異常增殖。臨床表現為疣狀或菜花狀隆起性皮損,表面粗糙。治療可選用冷凍治療、激光消融或局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
長期機械摩擦或化學刺激可誘發局部皮膚代償性增生,常見于足底、手掌等受力部位。皮損呈灰黃色角化斑塊,觸之堅硬。減少局部壓迫、穿戴柔軟鞋墊可緩解癥狀,頑固性病變需采用電灼術去除。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現多發性疣狀增生,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術后患者發病率顯著增高。皮損常呈泛發性分布,可能伴隨瘙癢。除局部治療外,需配合胸腺肽等免疫調節劑進行系統治療。
某些遺傳性皮膚病如疣狀表皮發育不良,表現為全身性疣狀丘疹,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這類患者需避免日光暴曬,定期皮膚科隨訪,嚴重者可嘗試維A酸類藥物口服治療。
燒傷瘢痕、手術切口等愈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疣狀增生性改變,與修復過程中生長因子過度分泌有關。早期使用硅酮凝膠敷料可預防增生,已形成者需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
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刺激;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營養素;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皮損持續增大、出血或伴有疼痛時需及時就醫。冷凍治療與激光手術是臨床常用手段,頑固病例可聯合光動力療法,治療后復發率約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