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反應、放射治療、藥物刺激、缺血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肛門疼痛、里急后重、黏液便、便血、排便困難等癥狀。
直腸黏膜炎癥刺激可導致肛門區域持續性鈍痛或灼痛,排便時疼痛加劇。疼痛可能放射至骶尾部,常伴有肛門墜脹感。長期炎癥可能引發肛周皮膚濕疹或裂傷。
直腸神經末梢受炎癥刺激會產生頻繁便意,每日排便可達10-20次,但每次僅排出少量黏液或血液。癥狀在晨起或進食后加重,夜間可能影響睡眠質量。
炎癥導致腸黏膜分泌亢進,糞便表面常附著蛋清樣黏液,嚴重時呈純黏液便。潰瘍性直腸炎患者黏液可能混有壞死組織碎片,伴有特殊腥臭味。
黏膜糜爛或潰瘍形成時出現鮮紅色血便,血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放射性直腸炎可見暗紅色血塊,缺血性直腸炎可能出現果醬樣血便。長期出血可導致貧血癥狀。
炎癥反復發作可能形成直腸狹窄,表現為糞便變細、排便費力。部分患者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伴隨腸鳴音亢進。嚴重狹窄需手指輔助排便。
直腸炎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推薦食用低渣飲食如白粥、龍須面、蒸蛋羹。適度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便后建議使用溫水坐浴清潔。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記錄每日排便性狀與次數,定期監測血紅蛋白水平。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體重下降、發熱等全身癥狀時需及時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