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糜爛可通過婦科檢查、分泌物檢測、病理活檢、HPV檢測、血液檢查等方式明確病因。該癥狀可能與感染、過敏、激素異常、免疫疾病、腫瘤等因素有關。
1、婦科檢查:醫生通過視診觀察外陰皮膚黏膜的糜爛范圍、形態及伴隨癥狀,如充血、水腫或潰瘍。觸診可評估有無觸痛、硬結或淋巴結腫大,初步判斷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
2、分泌物檢測:采集陰道分泌物進行pH值測定、胺試驗及顯微鏡檢查,鑒別細菌性陰道病、念珠菌感染或滴蟲性陰道炎。需同時進行淋球菌、衣原體等性傳播病原體檢測。
3、病理活檢:對持續不愈的糜爛面或可疑病變部位取樣,通過組織病理學診斷鑒別慢性炎癥、硬化性苔蘚、外陰上皮內瘤變及鱗癌。活檢前需避開月經期,局部麻醉下操作。
4、HPV檢測:采用核酸擴增技術檢測高危型HPV感染,尤其針對合并菜花樣增生或色素沉著的病變。16/18型陽性需結合陰道鏡評估宮頸受累情況。
5、血液檢查:包括梅毒血清學試驗、HIV篩查及空腹血糖檢測,排除梅毒硬下疳、免疫缺陷或糖尿病相關外陰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加做抗核抗體譜。
日常需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堿性洗劑刺激患處。急性期可每日溫水坐浴2次,合并感染時遵醫囑外用克霉唑乳膏或莫匹羅星軟膏。長期不愈的糜爛伴異常出血、色素改變需及時復診排除惡變。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及鋅元素,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避免久坐導致局部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