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出血可通過內鏡下止血、血管栓塞術、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病灶、輸血支持等方式治療。小腸出血通常由血管畸形、小腸腫瘤、克羅恩病、非甾體抗炎藥損傷、感染性腸炎等原因引起。
1、內鏡下止血:
內鏡下電凝或鈦夾止血適用于活動性出血病灶,能直接封閉破損血管。對于血管擴張癥或潰瘍出血,氬離子凝固術可有效止血。操作需由消化內科醫師在腸鏡引導下完成,術后需禁食24小時觀察。
2、血管栓塞術:
介入放射科通過腸系膜動脈造影定位出血點,用明膠海綿或彈簧圈栓塞責任血管。該方法對血管畸形和憩室出血有效率超過80%,但可能引起腸缺血并發癥。術后需監測腹痛和便潛血變化。
3、藥物治療:
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可減少內臟血流,適用于門脈高壓性腸病出血。質子泵抑制劑如泮托拉唑能促進潰瘍面愈合。嚴重感染性腸炎需用環丙沙星聯合甲硝唑控制炎癥。藥物療程需持續4-8周。
4、手術切除:
小腸部分切除術適用于腫瘤、梅克爾憩室等結構性病變。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可切除15-20cm腸段。急診手術指征包括每小時失血量>500ml或24小時內輸血>4單位。術后需預防腸粘連和吻合口瘺。
5、輸血支持:
血紅蛋白低于70g/L或出現休克時需輸注濃縮紅細胞。每單位紅細胞可提升血紅蛋白10g/L,輸血同時需靜脈補鐵。大量輸血需監測凝血功能,必要時補充新鮮冰凍血漿和血小板。
急性期需禁食并靜脈營養支持,恢復期逐步過渡至低渣飲食如米湯、蒸蛋。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攝入,三個月內限制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腸鏡,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者需聯合胃黏膜保護劑。出現頭暈心悸或黑便加重應立即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