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勞七傷是中醫學對多種慢性虛損性病癥的統稱,可能由長期勞倦、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外邪侵襲、先天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起居調攝、情志疏導、飲食調理、藥物干預、針灸推拿等方式改善。
1、長期勞倦:
過度體力勞動或久視久坐耗傷氣血,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目眩。日常需避免持續性勞作,每小時活動5分鐘,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山藥粥、黃芪燉雞等食療可補益脾肺之氣。
2、情志失調:
憂思惱怒損傷肝脾,常見脅脹胸悶、食欲減退。建議通過正念冥想、香薰療法疏解情緒,飲用玫瑰花茶、合歡花茶理氣解郁。足三里穴按摩配合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劑調理。
3、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導致脾胃虛弱,引發腹脹腹瀉。飲食定時定量,多食小米南瓜粥、茯苓餅等健脾食物。避免生冷油膩,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可增強運化功能。
4、外邪侵襲:
風寒濕邪滯留經絡,多見關節疼痛、畏寒怕冷。可能與居住潮濕環境有關,通常表現為晨僵、遇冷加重。艾灸關元穴、腎俞穴驅散寒濕,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祛風除濕。
5、先天不足:
腎精虧虛影響生長發育,常見耳鳴脫發、腰脊冷痛。可能與遺傳因素相關,多伴隨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冬蟲夏草、枸杞子泡酒滋補腎精,右歸丸、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
日常需保持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推薦五禽戲、慢跑等適度運動增強體質。虛證明顯者可在醫師指導下選用人參、阿膠等滋補藥材,避免自行濫用溫燥之品。長期癥狀未緩解或出現咯血、水腫等嚴重表現時需及時就醫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