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不好可能由膽囊炎、膽結石、膽管梗阻、膽汁淤積、膽囊息肉等原因引起,常見癥狀包括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黃疸、發熱寒戰、脂肪瀉等。
1、右上腹疼痛:膽囊疾病常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急性膽囊炎發作時疼痛持續且劇烈,需及時就醫。日常應避免高脂飲食,發作期可嘗試熱敷緩解。
2、消化不良:膽汁分泌不足會導致腹脹、噯氣、厭油膩等癥狀,尤其在進食肥肉、油炸食品后明顯。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選擇清蒸魚、燕麥粥等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時補充胰酶制劑幫助消化。
3、黃疸:膽管阻塞時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尿液呈濃茶色,糞便呈陶土樣。這種情況多與膽總管結石、膽管腫瘤有關,可能伴隨皮膚瘙癢。需通過超聲或MRCP檢查確診,嚴重者需行ERCP取石或膽管支架植入術。
4、發熱寒戰:急性膽道感染時體溫可達39℃以上,伴有寒戰、惡心嘔吐。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超聲可見膽囊壁增厚。治療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化膿性膽囊炎需緊急手術切除。
5、脂肪瀉:膽汁缺乏導致脂肪吸收障礙,大便呈油脂狀漂浮,伴有惡臭。長期可能引發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建議采用中鏈脂肪酸飲食,補充維生素A、D、E、K,嚴重膽汁淤積可選用熊去氧膽酸改善膽汁分泌。
膽不好人群日常需保持低脂飲食,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克以下,優先選擇橄欖油、深海魚類等健康脂肪。規律進食可刺激膽汁規律排放,避免長時間空腹。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促進膽汁循環,但發作期應臥床休息。出現持續腹痛、反復發熱或明顯黃疸時,需及時進行腹部超聲、肝功能等檢查排除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