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性貪食癥可能由心理壓力、家庭環境、完美主義傾向、神經遞質失衡、創傷經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抗抑郁藥物、營養干預、情緒管理訓練等方式治療。
1、暴食行為:患者反復出現短時間內大量進食行為,常伴隨失控感。典型表現為躲藏進食、快速吞咽、選擇高熱量食物。暴食后可能引發胃痛、腹脹等軀體不適,需通過規律三餐、減少食物儲備等行為干預緩解。
2、清除行為:約75%患者采取催吐、濫用瀉藥等代償行為。可能與體像障礙有關,表現為頻繁稱重、過度關注局部脂肪??谇粰z查可見牙釉質腐蝕,需通過電解質監測、止吐藥物如昂丹司瓊進行醫療干預。
3、情緒波動:疾病常與焦慮、抑郁共病,發作前多有煩躁、空虛等情緒前兆。心理評估顯示5-羥色胺水平異常,可采用氟西汀、舍曲林等SSRI類藥物配合正念訓練改善。
4、體像扭曲:患者對自身體重存在認知偏差,BMI正常仍持續節食。可能與社交媒體影響有關,表現為反復測量身體圍度、回避社交活動。鏡像療法結合團體心理治療可改善體像認知。
5、生理損傷:長期發作可導致食道撕裂、心律失常等并發癥。胃鏡檢查可見反流性食管炎,心電圖顯示低鉀血癥改變。需住院進行營養支持治療,重度病例考慮奧氮平等情緒穩定劑。
日常護理需確保家庭環境無體重秤等觸發物品,準備燕麥、希臘酸奶等飽腹感強食物。建議每周進行3次30分鐘游泳或瑜伽等非競技性運動,避免過度關注卡路里消耗。建立飲食日記監測觸發因素,家庭成員需接受疾病教育避免批評性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