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骨吸收藥物、促骨形成藥物及鈣劑等綜合治療。
1. 抗骨吸收藥物:
雙膦酸鹽類藥物是首選,如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緩骨質流失。降鈣素可通過鼻腔噴霧或注射給藥,適用于伴有骨痛的患者,但長期使用需監測療效。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雷洛昔芬,適用于絕經后女性,兼具改善骨密度和降低乳腺癌風險的作用。
2. 促骨形成藥物:
甲狀旁腺素類似物特立帕肽需每日皮下注射,能刺激成骨細胞活性,適用于嚴重骨質疏松或骨折高風險人群,使用時間不超過24個月。新型藥物羅莫珠單抗通過抑制骨硬化蛋白通路促進骨形成,但需注意心血管不良反應監測。
3. 基礎補充劑:
鈣劑每日建議攝入1000-1200mg,分次與餐同服以提高吸收率。維生素D需維持血清25OHD濃度≥30ng/ml,普通成人每日補充800-1000IU,存在缺乏者可短期采用大劑量沖擊治療。活性維生素D類似物如骨化三醇適用于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骨密度和骨代謝標志物,配合負重運動和防跌倒措施。飲食應保證每日3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攝入,多食用深綠色蔬菜、豆制品及海產品。避免長期飲用濃茶咖啡,戒煙限酒。戶外日照每日15-30分鐘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太極拳、快走等運動可增強骨骼應力刺激。骨折高風險者需居家安裝防滑墊、扶手等適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