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過敏可通過避免日曬、物理防護、局部冷敷、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等方式治療。紫外線過敏通常由日光敏感性增強、皮膚屏障受損、光毒性反應、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避免日曬:
減少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戶外活動,選擇陰涼處停留。外出時穿戴寬檐帽、墨鏡及深色衣物,利用樹蔭或遮陽傘形成物理遮蔽。長期日曬會加劇皮膚光敏反應,需建立規律性避光習慣。
2、物理防護:
使用SPF30以上廣譜防曬霜,含氧化鋅或二氧化鈦成分更佳。每2小時補涂一次,游泳出汗后需立即重涂。配合UPF50+防曬衣褲形成雙重防護,特別注意頸部、手背等易忽略部位。
3、局部冷敷:
出現紅斑瘙癢時,用冷藏生理鹽水紗布濕敷患處15分鐘。每日3-4次可緩解灼熱感,降低皮膚溫度。避免抓撓刺激,破潰處可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
4、外用藥物:
急性期選用氫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弱效糖皮質激素。慢性苔蘚化皮損可用他克莫司軟膏調節免疫。合并水皰時配合爐甘石洗劑收斂止癢,夜間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修復。
5、口服藥物:
嚴重者短期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頑固病例需羥氯喹調節光敏性,配合煙酰胺增強皮膚耐受。光毒性反應急性期可小劑量潑尼松控制炎癥,但需警惕激素副作用。
日常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草莓等水果,補充維生素E堅果增強皮膚抗氧化能力。適度進行室內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高溫環境下劇烈活動。選擇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及時涂抹無香料保濕霜維持皮膚屏障功能。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發熱等全身反應時需及時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