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皮膚瘙癢可能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疥螨感染、肝膽疾病或神經性皮炎引起。
1、皮膚干燥:
夜間室內濕度下降會加劇皮膚水分流失,角質層屏障功能減弱引發瘙癢。冬季暖氣使用或頻繁洗澡會加重干燥,表現為四肢伸側及腰背部片狀脫屑伴抓痕。建議睡前使用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保濕霜,保持臥室濕度在40%-60%。
2、過敏反應:
夜間接觸床單上的塵螨、洗滌劑殘留等過敏原可誘發組胺釋放,出現風團樣皮疹伴劇烈瘙癢。常見于特應性體質人群,可能伴隨打噴嚏或結膜充血。需使用防螨床罩,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衣產品,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
3、疥螨感染:
疥螨在皮膚角質層內掘隧道的活動夜間加劇,導致指縫、腕部等部位出現丘疹、水皰伴鉆癢感。具有傳染性,典型表現為夜間瘙癢影響睡眠。需外用硫磺軟膏或苯甲酸芐酯乳膏,所有密切接觸者需同步治療。
4、肝膽疾病:
膽汁淤積時膽鹽沉積于皮膚刺激神經末梢,表現為軀干及四肢頑固性瘙癢,夜間因機體代謝減慢而加重。可能伴黃疸或陶土色大便,常見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疾病。需檢測肝功能及膽汁酸水平,使用考來烯胺吸附膽鹽。
5、神經性皮炎:
精神壓力導致的皮膚神經功能紊亂,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加劇瘙癢-搔抓循環。好發于頸后、肘窩等易摩擦部位,可見苔蘚樣變皮損。需避免搔抓,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軟膏,配合抗焦慮治療。
建議保持睡眠環境溫度18-22℃,穿著純棉透氣睡衣,避免睡前攝入酒精及辛辣食物。持續兩周以上的夜間瘙癢需排查血糖、甲狀腺功能及腎功能,皮膚科就診可進行斑貼試驗或皮膚鏡檢查。老年患者需注意是否伴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孕婦需排除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日常可食用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補充維生素A、E改善皮膚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