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營養不良需進行甲板檢查、真菌檢測、微量元素測定、內分泌評估及全身性疾病篩查五項核心檢查。
1、甲板檢查:
通過肉眼觀察和皮膚鏡評估甲板形態變化,包括甲面縱嵴、橫溝、點狀凹陷等特征性改變。臨床常結合甲床毛細血管鏡檢查,排除銀屑病甲、扁平苔蘚等引起的繼發性甲改變。甲板脆性試驗可輔助判斷角蛋白結構異常程度。
2、真菌檢測:
需取甲屑進行氫氧化鉀直接鏡檢和真菌培養,鑒別甲真菌病導致的營養不良性改變。約30%甲營養不良患者合并真菌感染,采用PCR技術可提高紅色毛癬菌、念珠菌等病原體檢出率。陰性結果可排除真菌性甲病對診斷的干擾。
3、微量元素測定:
通過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血清鐵、鋅、硒水平,缺鐵性貧血患者約45%伴匙狀甲。同時需評估鈣、鎂等礦物質,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常出現低鈣性甲分離。建議聯合檢測維生素B12、葉酸,惡性貧血患者可見甲板黑色縱紋。
4、內分泌評估:
甲狀腺功能五項檢測必不可少,甲減患者甲生長速率可降至每月0.1毫米。糖尿病篩查需包含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出現黃甲綜合征。庫欣綜合征患者的甲板變薄與皮質醇水平呈正相關。
5、全身疾病篩查:
包括肝腎功能檢測、自身抗體譜分析,肝硬化患者可見特里甲白甲。雷諾現象患者需排查系統性硬化癥,其甲襞毛細血管顯微鏡檢查呈特征性灌木叢樣改變。惡性腫瘤相關甲營養不良需進行腫瘤標志物篩查。
建議檢查前保持甲板清潔干燥,避免使用指甲油或人工甲。檢查當日需空腹進行血液檢測,女性應避開月經期以保障微量元素檢測準確性。確診后需根據病因制定干預方案,真菌性甲病需規范抗真菌治療,缺鐵性貧血患者應補充鐵劑并調整膳食結構,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富鐵食物攝入,同時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全身性疾病相關甲改變需優先控制原發病,甲板再生周期約3-6個月,恢復期應避免機械性損傷,使用尿素軟膏護理可改善甲板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