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性黃疸主要由肝細胞損傷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
1、病毒性肝炎:
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壞肝細胞功能,導致結合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入膽管而反流入血。患者除黃疸外常伴乏力、食欲減退,需通過抗病毒治療如恩替卡韋、索磷布韋控制病情,同時需監測肝功能。
2、酒精性肝病:
長期過量飲酒會引發肝細胞脂肪變性、炎癥甚至壞死,影響膽紅素代謝能力。典型表現為黃疸合并肝區疼痛,戒酒是核心治療措施,嚴重者需補充B族維生素和保肝藥物如多烯磷脂酰膽堿。
3、藥物性肝損傷:
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等肝毒性藥物可造成肝細胞膜破裂,使膽紅素釋放入血。此類黃疸多伴藥物過敏反應,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使用解毒劑如N-乙酰半胱氨酸,必要時進行血漿置換。
4、自身免疫性肝炎:
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肝細胞導致慢性炎癥,膽紅素代謝通路受阻。多見于女性,可伴隨關節痛、皮疹,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潑尼松、硫唑嘌呤控制進展。
5、肝硬化:
晚期肝纖維化使肝內膽管扭曲變形,膽汁淤積加重黃疸。常見于慢性乙肝或酒精肝患者,需通過肝移植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改善預后,同時限制蛋白質攝入預防肝性腦病。
肝細胞性黃疸患者應保證每日1500-2000毫升飲水量促進膽紅素排泄,飲食選擇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條,避免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適度進行散步等有氧運動可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代謝負擔。定期復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部超聲,觀察鞏膜黃染程度變化,若出現意識改變或嘔血需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