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摔跤后若出現局部腫脹、疼痛加劇、活動受限或異常姿勢,需警惕骨折可能。
一、初步判斷骨折的典型表現:
骨折常見體征包括受傷部位明顯變形、觸摸時有骨擦感或異常活動。兒童可能因疼痛拒絕移動患肢,如拒絕用手抓握物品或站立承重。皮膚出現淤青或瘀斑通常提示深層組織損傷,但并非骨折特異性表現。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保護性姿勢,如手臂下垂不動或跛行步態,這些行為信號比語言描述更直觀。
二、區分軟組織損傷與骨折:
輕微扭傷或挫傷多表現為輕度腫脹和壓痛,疼痛會隨時間緩解。骨折疼痛往往持續加重,尤其在嘗試活動時。可通過"四小時觀察法"初步鑒別:若休息冰敷后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骨折概率增大。兒童骨骼韌性較強,常見青枝骨折可能僅有輕微彎曲畸形,需通過影像學確認。
三、特殊部位骨折的識別要點:
鎖骨骨折表現為肩部下垂、頭部偏向患側;腕部骨折可見"餐叉樣"畸形;下肢骨折可能出現患肢縮短或外旋。嬰幼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部撞擊后持續哭鬧、嘔吐需排除顱骨骨折。脊柱區域摔傷后出現肢體麻木或大小便失禁屬緊急情況,需立即固定送醫。
建議受傷后立即停止患肢活動,用硬紙板或雜志臨時固定,冰敷每次不超過20分鐘。避免揉捏或熱敷傷處,兒童骨折愈合較快但需確保復位準確。日常需加強平衡訓練,選擇防滑鞋具,游樂場優先選用橡膠地墊。定期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學齡前兒童每日保證500毫升奶制品攝入,適度曬太陽促進骨骼健康。若無法排除骨折可能,建議盡早就醫拍攝X光片,延誤治療可能導致畸形愈合影響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