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健康檢查可通過血液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合進行,肝功能指標異常或影像異常提示需進一步評估。
一、血液生化檢查:
肝功能常規檢測包括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等指標。谷丙轉氨酶升高常見于肝細胞損傷,谷草轉氨酶異常可能與心肌或骨骼肌問題相關。總膽紅素數值異常反映膽汁排泄功能,直接膽紅素增高提示膽道梗阻可能。白蛋白水平下降可能意味著慢性肝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則顯示肝臟合成功能受損。建議空腹采血以提高準確性,飲酒或服藥可能影響結果判讀。
二、影像學評估手段:
超聲檢查能觀察肝臟形態、膽管狀態及占位性病變,對脂肪肝和囊腫診斷價值較高。CT掃描可清晰顯示肝臟密度差異,對腫瘤定位和血管評估更精準。磁共振成像特別適用于鑒別肝臟良惡性腫瘤,無輻射且能多參數成像。彈性成像技術能定量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對慢性肝病分期有重要意義。影像學發現異常需結合臨床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三、特殊檢測項目:
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等,可明確病毒性肝炎類型。自身免疫性肝病需檢測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指標。甲胎蛋白作為腫瘤標志物,需動態觀察其變化趨勢。肝穿刺活檢是診斷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操作需嚴格掌握適應癥。基因檢測適用于遺傳代謝性肝病如Wilson病的診斷。
日常養護需控制酒精攝入,每日飲水量保持1500毫升以上,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堅持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高脂高糖飲食。保證23點前入睡有利肝臟修復,定期體檢建議每年1次肝功能篩查。出現食欲減退、皮膚黃染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慢性肝病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