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不張的嚴重程度需結合病因和臨床表現綜合評估。該病癥可能由呼吸道阻塞、肺部發育不良、感染、早產或產傷等因素引起,可通過體位引流、氧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手術干預等方式改善。
1、呼吸道阻塞:粘稠分泌物或異物堵塞氣道是常見誘因,表現為呼吸急促、發紺。輕癥可通過拍背排痰、霧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緩解,重癥需支氣管鏡取出異物。母乳喂養時注意姿勢防嗆奶,人工喂養選用防脹氣奶瓶。
2、肺部發育不良:先天性肺泡發育缺陷多見于早產兒,伴隨呼吸窘迫和血氧飽和度下降。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可改善氧合,靜脈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質能促進肺泡擴張。孕期補充維生素A和E有助于胎兒肺成熟。
3、感染因素:肺炎鏈球菌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引發炎性滲出物阻塞,常見發熱、濕啰音。靜脈用頭孢曲松抗細菌感染,利巴韋林針對病毒感染,同時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持室內通風并限制探視人員。
4、早產相關:胎齡<34周者肺泡Ⅱ型細胞未成熟,易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保溫箱維持中性溫度,經鼻高流量氧療配合咖啡因刺激呼吸中樞。袋鼠式護理能穩定生命體征,每日監測體重和頭圍增長。
5、產傷繼發:分娩時吸入胎糞或羊水導致化學性肺炎,胸片顯示斑片狀陰影。氣管插管吸引清除異物,靜脈輸注糖皮質激素減輕炎癥反應。出生后立即進行新生兒復蘇可有效預防。
日常護理需維持環境濕度在55%-65%,每2小時更換體位促進分泌物引流。母乳喂養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撫觸按摩改善肺循環。出現鼻翼煽動、三凹征等呼吸窘迫表現時需急診處理,嚴重病例可能需行肺葉切除術或胸膜固定術。定期隨訪肺功能監測遠期并發癥,避免接觸二手煙和空氣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