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能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皮膚損傷、毛囊堵塞、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物理治療、免疫調節等方式治療。
1、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皮膚破損或毛囊受損時易引發感染。表現為紅腫疼痛的膿皰,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克林霉素凝膠抗感染治療。
2、真菌感染:糠秕馬拉色菌等真菌過度繁殖會導致毛囊炎,常見于多汗部位。皮損呈環形紅斑伴瘙癢,需使用酮康唑洗劑、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嚴重者口服伊曲康唑。
3、皮膚損傷:剃須、脫毛等機械刺激破壞毛囊屏障,增加感染風險。建議使用鈍頭剃刀、避免過度摩擦,損傷后立即用碘伏消毒,已發炎部位可涂抹金霉素眼膏。
4、毛囊堵塞:油脂分泌旺盛或角質堆積會阻塞毛囊口形成粉刺,繼發感染后發展為炎癥。每日用硫磺皂清潔,局部點涂阿達帕林凝膠調節角質,避免擠壓已形成的丘疹。
5、免疫低下: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易反復發作。需控制基礎疾病,補充維生素A/C增強皮膚抵抗力,頑固性病例可采用窄譜紫外線光療。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是預防關鍵,油性肌膚每周使用2-3次水楊酸潔面,避免穿緊身衣物減少摩擦。飲食需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攝入,適當補充鋅元素和Omega-3脂肪酸。游泳后及時沖洗消毒,健身器材使用前用酒精棉片擦拭。癥狀持續超過1周或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時需及時就醫,反復發作患者建議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