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被稱為“吸血珠”主要與其外形特征、傳統醫學認知及民間傳說有關。這一俗稱源于其種仁形似血珠、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有“利濕排膿”功效易被誤解為“吸血”,以及部分地區的民俗文化附會。
1、外形特征:
薏苡種仁呈乳白色卵圓形,表面有縱向溝紋,干燥后質地堅硬。部分品種成熟后呈現淡紅色或褐色斑點,在光照下通透如血珠。古代醫家將其與“血證”關聯,認為其形似凝固的血滴,故得名。
2、醫學誤解:
傳統醫學認為薏苡具有利水滲濕、清熱排膿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水腫、瘡瘍等病癥。民間可能將“排膿”過程形象化為“吸出病血”,進而衍生出“吸血”的誤解。實際上其作用機制是通過促進代謝而非直接作用于血液。
3、民俗附會:
部分地區存在將薏苡串成手鏈驅邪的習俗,傳說其能吸收人體病氣。這種文化符號被夸張為“吸血”功能,尤其在閩粵一帶的巫醫文化中,常將薏苡與“祛除血毒”的說法結合。
4、語言訛傳:
古漢語中“薏”與“瘞”埋藏同音,部分方言區將藥用時“埋藥引病出”的療法稱為“吸血”。明代本草蒙筌誤載其別稱“吸脂珠”,后世逐漸演變為“吸血珠”的訛稱。
5、商業噱頭:
近代某些商販為突出薏苡“排毒養顏”功效,刻意強化其與血液凈化的關聯。在東南亞市場推廣時,將去殼后紅色薏米稱為“血珠”,進一步固化了這一俗稱的傳播。
日常食用薏苡建議搭配紅豆、山藥等食材中和其寒性,避免空腹大量服用。傳統認為其適合濕熱體質者,但現代營養學證實其富含薏苡仁酯、多糖等成分,對增強免疫力有積極作用。使用時需注意區分藥用與食用劑量差異,脾胃虛寒者應咨詢中醫師調整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