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血栓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血管介入手術、外科取栓手術、長期康復管理等方式治療。下肢動脈血栓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心房顫動、外傷、血液高凝狀態、血管炎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療:
抗凝藥物能阻止血栓進一步擴大,常用藥物包括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凝血因子發揮作用,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治療期間需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出血,同時觀察牙齦、皮膚有無異常出血點。
2、溶栓治療:
急性期可采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藥物直接溶解血栓。該方法適用于發病6小時內的早期患者,需在監護室進行心電監測。溶栓后可能出現穿刺部位血腫或內臟出血等并發癥,需絕對臥床24小時。
3、血管介入:
經皮血管腔內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能快速恢復血流。醫生通過導管將球囊送至狹窄部位擴張血管,必要時放置金屬支架。術后需服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預防支架內再狹窄,術后1個月避免負重活動。
4、外科手術:
Fogarty導管取栓術和動脈旁路移植術適用于大血管閉塞。取栓術通過切開血管直接清除血栓,旁路移植術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術后需觀察肢體皮溫、脈搏恢復情況,警惕再灌注損傷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
5、長期管理: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戒煙并保持低脂飲食。每周進行3次30分鐘快走或游泳改善側支循環,穿戴梯度壓力襪預防水腫。每3個月復查血管超聲,監測D-二聚體等血栓標志物水平。
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潔干燥避免外傷,室溫控制在22-26℃促進血液循環。飲食選擇深海魚、燕麥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動物內臟攝入。康復期可進行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訓練,出現肢體蒼白、劇痛需立即就醫。長期隨訪顯示規范治療患者5年通暢率可達70%以上,但需終身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