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乙酰氨基酚維生素C泡騰片對新冠有治療作用嗎
對乙酰氨基酚屬于苯胺類非甾體抗炎藥,是該類最早使用的"非那西丁"的體內代謝產物,通過對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行抑制,調節人體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讓周圍血管出現擴張的現象,進而通過出汗等生理反應進一步起到解熱的作用,通過對痛覺的神經末梢進行阻斷,進而起到止痛的作用。對乙酰氨基酚為環氧化酶2(COX-2)選擇性抑制劑,無明顯胃腸刺激,口服吸收快且完全,主要經肝臟代謝,代謝產物從尿中排出。按說明書推薦劑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末發現肝、腎毒性,且對孕婦而言是最安全的退熱藥(FDA推薦B類用藥)。
布洛芬屬于芳基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明顯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同樣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心而起到解熱作用,通過阻斷痛覺神經末梢的沖動而產生鎮痛作用。常規劑量使用時,不良反應低,耐受性與對乙酰氨基酚相似,是兒童最常使用的解熱鎮痛藥物,但孕婦禁用。
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均為WHO(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退熱藥物,腋下溫度超過38.5°C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可考慮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緩解發熱,以保障正常飲食和睡眠,以便有體力對抗病毒。
隨著全國防疫政策的轉變,新冠病毒陽性患者與日俱增,部分省市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已處于斷供狀態,除了這兩種藥物,還有哪些退燒藥可以選擇?這些藥物的安全性如何?孫藥師為大家一一解答:
1、阿司匹林泡騰片:
阿司匹林屬于水楊酸類非甾體抗炎藥,可能通過作用于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阿司匹林抑制環氧化酶1(COX-1)通路,干擾前列腺素合成,因此有誘發或加重胃腸道潰瘍和出血的風險,特異性體質者還會出現阿司匹林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阿司匹林應用于兒童流感或水痘治療時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征(嚴重肝損害和腦病),故臨床上不用于兒童感冒治療,16歲和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泡騰片應放入溫開水中溶解后服用,不宜直接吞服,以免引起窒息。
2、洛索洛芬鈉片:
洛索洛芬鈉為苯丙酸類非甾體消炎藥,具有較好的解熱、鎮痛和消炎作用,尤其是鎮痛作用較強,其作用機理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其作用點為環氧化酶。洛索洛芬鈉為前體藥物,經消化道吸收后,轉變為活性代謝物發揮作用。洛索洛芬常見消化道不良反應,包括食欲缺乏、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通常為輕度,可自行消退。消化性潰瘍、出血及休克偶有發生,但發生率較低。本藥不宜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因為缺乏安全性和療效數據,亦禁用于兒童,高齡者易出現不良反應,故應從低劑量開始給藥,并觀察患者狀態,慎重給藥。
3、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為吲哚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抗炎、解熱及鎮痛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通過對環氧酶的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癥組織痛覺神經沖動的形成,抑制炎性反應,包括抑制白細胞的趨化性及溶酶體酶的釋放等。至于退熱作用,由于作用于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及出汗,使散熱增加,可迅速大幅度短暫退熱。本藥是一種很強的非選擇性環氧合酶抑制劑,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最常見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反應,如頭痛、頭暈、焦慮及失眠等,其次是消化道反應,如胃痛、胃燒灼感、惡心、反酸等癥狀,皮膚黏膜過敏及哮喘發作也時有發生。若必須使用,應遵醫囑在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低劑量下使用。
4、雙氯芬酸鈉:
雙氯芬酸鈉為異丁芬酸類非甾體抗炎藥,其鎮痛、抗炎及解熱作用比吲哚美辛強2~2.5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本藥的鎮痛、消炎作用除通過對環氧酶有抑制作用而減少前列腺素合成外,尚有一定抑制環氧酸而減少白三烯、緩激肽等產物的作用。在動物實驗和人的臨床實踐中都證實本藥有解熱作用。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惡心、上腹部不適、灼燒感、反酸、胃腸出血或穿孔、轉氨酶升高等)??赏ㄟ^胎盤,孕期不推薦使用。有肝、腎功能損害者慎用,老年人慎用。
5、安乃近片:
安乃近片為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相結合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其解熱和鎮痛作用強,口服吸收完全,主要用于高熱時的緊急對癥退熱。因其嚴重不良反應(致命性粒細胞減少癥),已于1997年被美國停止臨床應用。在我國還有部分醫院和患者自行購買使用,從安全性考慮建議不要使用該藥物。
6、去痛片:
去痛片是一種復方解熱鎮痛藥,主要成分為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和苯巴比妥,其中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是解熱鎮痛藥,其作用機制與阿司匹林相似。因氨基比林易引起骨髓抑制以及能形成亞硝胺致癌物質,非那西丁易引起致命的腎損害,長期服用還具有依賴性,從安全性考慮建議不要使用該藥物。
最后,對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現發熱、咽痛、全身肌肉疼痛時,首選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無法獲得,酌情使用阿司匹林泡騰片、洛索洛芬鈉片、吲哚美辛、雙氯芬酸鈉替代,安全起見,不建議使用安乃近或去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