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需關注營養均衡、定期產檢、適度運動、心理調適及規避風險因素,通過科學管理保障母嬰健康。
1、營養補充:孕婦需每日攝入400微克葉酸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增加20-50%鐵元素需求預防貧血,鈣攝入量應達1000毫克支持胎兒骨骼發育。膳食以深綠色蔬菜、瘦牛肉、低汞魚類為主,避免生肉、未經巴氏消毒乳制品。妊娠糖尿病高風險人群需控制精制糖攝入,采用全谷物替代白米白面。
2、產檢監測: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完成11次規范化產前檢查。孕12周前完成NT超聲及早期唐篩,24周進行葡萄糖耐量試驗,28周后每兩周胎心監護。特殊人群需增加胎兒心臟超聲、無創DNA檢測等項目,妊娠高血壓患者需每周監測尿蛋白及血壓變化。
3、科學運動:健康孕婦每周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孕婦瑜伽、快走等。避免跳躍、仰臥起坐等腹部受壓動作,運動時心率不超過140次/分鐘。出現陰道流血、規律宮縮應立即停止運動,前置胎盤患者需嚴格遵醫囑臥床。
4、心理管理:約18%孕婦會出現產前焦慮或抑郁,可通過正念冥想、藝術療法緩解。建立孕婦互助小組,每天與胎兒進行10分鐘胎教對話。配偶應參與每次產檢學習分娩知識,共同參加拉瑪澤呼吸法培訓課程。
5、風險規避:妊娠前三個月避免接觸X射線、農藥等致畸物,慎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遠離裝修污染環境,乘坐交通工具系好專用安全帶。孕晚期避免長時間仰臥,采用左側臥位改善胎盤供血,出現破水、胎動異常需立即急診。
孕期飲食應遵循彩虹原則每日攝入5種顏色蔬果,運動選擇游泳等低沖擊項目,睡眠保證7-9小時并使用孕婦枕緩解腰背壓力。建議準備待產包時包含妊娠紋按摩油、胎心監測儀等實用物品,參加醫院分娩預演課程熟悉產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