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后肚子疼可能由子宮收縮、感染、宮腔殘留、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熱敷、藥物治療、清宮手術、抗炎治療、休息等方式緩解。
1、子宮收縮:
流產后子宮需要通過收縮恢復到孕前大小,這種生理性收縮可能引起陣發性下腹疼痛,類似痛經。疼痛通常在流產后3-5天逐漸減輕,建議使用熱水袋熱敷下腹部,避免劇烈運動,保證充足休息。
2、感染因素:
術后生殖系統感染可能導致持續性下腹墜痛,伴隨發熱或異常分泌物。可能與術中消毒不徹底、術后護理不當有關。需進行血常規和婦科檢查,確診后可服用頭孢克肟、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療。
3、組織殘留:
妊娠物未完全排出會引起宮腔機械性刺激,表現為間歇性絞痛伴陰道出血。通過B超檢查可發現宮腔內異常回聲,需行清宮術清除殘留組織,術后配合益母草顆粒促進子宮修復。
4、內膜異位:
流產操作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碎片異位種植,形成病灶后產生周期性疼痛。疼痛具有進行性加重特點,婦科檢查可觸及觸痛結節,建議口服布洛芬緩解疼痛,嚴重者需行腹腔鏡病灶切除術。
5、盆腔炎癥:
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流產后易急性發作,出現下腹雙側壓痛及腰骶部酸痛。與既往感染史或術后抵抗力下降有關,需靜脈滴注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炎癥吸收。
流產后應保持外陰清潔,每日用溫水清洗;兩周內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飲食選擇高蛋白的雞蛋、魚肉及補血的菠菜、豬肝;疼痛持續超過一周或出血量大于月經量時需及時復查B超。適當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避免提重物和久坐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