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腫脹可能由長時間站立、運動損傷、靜脈回流障礙、痛風性關節炎、踝關節骨折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休息冷敷、彈力襪加壓、藥物緩解、關節固定、手術復位等方式治療。
1、久站疲勞:長時間保持站立姿勢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重力作用使組織液滲出增多。建議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每日進行踝泵運動促進循環,避免連續站立超過2小時。
2、運動扭傷: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引發毛細血管破裂,局部形成血腫和炎性水腫。急性期采用RICE原則處理,即休息制動、冰敷15分鐘/次、彈性繃帶加壓包扎、抬高患肢,48小時后可熱敷促進吸收。
3、靜脈功能不全:下肢靜脈瓣膜失效造成血液淤積,滲透壓改變引發凹陷性水腫。穿戴二級壓力彈力襪,口服地奧司明改善靜脈張力,避免高鹽飲食,睡眠時墊高小腿。
4、痛風發作: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踝關節引發免疫反應,表現為夜間突發紅腫熱痛。急性期服用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緩解期需長期控制嘌呤攝入,限制動物內臟、海鮮攝入量。
5、骨折脫位:暴力外傷導致脛腓骨遠端或距骨骨折,伴隨明顯畸形和功能障礙。需進行X線確診,無移位骨折采用石膏固定6-8周,復雜骨折需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日常應注意控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g,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穿合腳鞋具避免崴腳。若腫脹持續超過72小時伴皮膚發亮、呼吸困難或尿量減少,需排查深靜脈血栓、心腎功能異常等系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