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糜爛可通過調整飲食習慣、抑制胃酸分泌、保護黏膜、控制感染及內鏡下治療等方式改善。賁門糜爛通常由胃酸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不良飲食或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1、調整飲食:
減少辛辣、油膩、過酸食物攝入,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選擇易消化的軟食如粥類、蒸蛋,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減輕胃部負擔。進食后2小時內避免平臥,睡前3小時禁食。
2、抑制胃酸: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可有效減少胃酸分泌,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適用于輕中度癥狀。胃酸抑制需持續4-8周,嚴重者需聯合用藥。長期用藥需監測血鎂水平和骨質疏松風險。
3、黏膜保護:
鋁碳酸鎂、硫糖鋁等藥物可在糜爛表面形成保護膜,促進上皮修復。聯合使用替普瑞酮等胃黏膜修復劑可加速愈合。用藥期間需注意便秘等不良反應,建議與抑酸藥間隔2小時服用。
4、抗感染治療:
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需采用四聯療法,包含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及兩種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周期10-14天,停藥4周后需復查碳13呼氣試驗確認根除效果。
5、內鏡干預:
對于Ⅲ度以上糜爛或出血病例,可進行內鏡下止血、黏膜切除術或射頻消融。術后需禁食24-48小時,逐步過渡到流質飲食。反復發作的賁門糜爛需排除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變。
賁門糜爛患者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緊束腰帶的服裝。建議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可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南瓜、胡蘿卜及含鋅的牡蠣等食物促進黏膜修復。心理壓力較大者可通過正念冥想緩解焦慮,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有助于減少夜間反流。癥狀持續2周無改善或出現嘔血、黑便時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