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腸炎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局部灌洗、高壓氧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治療。放射性直腸炎通常由盆腔放療損傷、腸道菌群失衡、血管內皮損傷、炎癥反應過度、組織修復障礙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
低渣飲食減少腸道刺激,選擇白粥、蒸蛋、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高纖維及乳制品,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補充維生素A、C促進黏膜修復,適量飲用蘋果汁緩解腹瀉。
2、藥物治療:
美沙拉嗪抑制腸道炎癥,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出血癥狀可使用云南白藥灌腸,疼痛明顯時短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需避免非甾體抗炎藥加重黏膜損傷。
3、局部灌洗:
生理鹽水聯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每日1-2次減輕黏膜充血。嚴重糜爛者采用氫化可的松灌腸,配合錫類散促進潰瘍愈合。操作時保持37℃液體溫度,灌腸后臥位30分鐘。
4、高壓氧療:
2.5個大氣壓下吸純氧90分鐘,每周5次改善組織缺氧。通過促進血管新生加速潰瘍愈合,尤其適用于頑固性出血病例。治療期間需監測耳壓變化,禁忌癥包括未控制高血壓、氣胸史。
5、手術干預:
腸造瘺術分流糞便減輕刺激,適用于腸瘺或狹窄患者。全層壞死需行直腸切除術,術前評估放射性損傷范圍。術后需長期營養支持,吻合口愈合不良風險較高。
放射性直腸炎患者需長期保持低纖維飲食,逐步增加鱸魚、山藥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溫水坐浴緩解肛門不適。監測排便頻率及性狀變化,定期復查腸鏡評估黏膜修復情況。避免騎行等壓迫會陰部的運動,睡眠時采用側臥位減輕直腸壓力。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腸梗阻表現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