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水分、熱敷腹部、口服藥物、調節腸道菌群等方式緩解。腸炎通常由感染、飲食不當、藥物刺激、免疫力下降、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急性期選擇低渣流質食物如米湯、藕粉,緩解期逐步過渡到低纖維軟食如蒸蛋、白粥。避免辛辣、生冷、高脂食物,減少腸道刺激。少食多餐減輕消化負擔。
2、補充水分:
腹瀉導致電解質流失時飲用口服補液鹽,或自制糖鹽水500ml溫水+1.75g鹽+10g白糖。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觀察尿液顏色應為淡黃色。
3、熱敷腹部:
用40℃左右熱水袋敷于臍周,每次15-20分鐘。熱敷可緩解腸痙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注意防止燙傷,糖尿病患者需謹慎控制溫度。
4、口服藥物:
細菌性腸炎可選用諾氟沙星、蒙脫石散、洛哌丁胺。蒙脫石散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建議飯后溫水送服。
5、調節菌群:
持續補充益生菌1-2周,選擇含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的制劑。發酵食品如無糖酸奶、泡菜可輔助維持菌群平衡,避免與抗生素同服。
腸炎恢復期建議選擇低FODMAP飲食,避免洋蔥、豆類等產氣食物。適度進行散步、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蠕動。注意餐具消毒,處理食材前規范洗手。癥狀持續超過3天或出現血便、高熱需及時消化科就診。慢性腸炎患者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