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性肝炎多數情況下可以治愈。治愈效果取決于病因、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是否及時規范。
1、病因與分期:
黃疸性肝炎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肝炎多由病毒感染如甲型、戊型肝炎病毒或藥物中毒引起,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乏力、食欲減退,肝功能檢查顯示轉氨酶顯著升高。慢性肝炎常見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癥狀相對隱匿但可能伴隨肝區隱痛、蜘蛛痣等體征。早期干預可顯著提高治愈率,若進展至肝硬化階段則治療難度增大。
2、治療方案:
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自身免疫性肝炎需使用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急性期患者需臥床休息,慢性患者需避免勞累。所有患者均應嚴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營養支持以高蛋白、低脂飲食為主,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
3、預后與注意事項:
急性肝炎患者經規范治療約3-6個月可康復,慢性肝炎需長期管理。日常需監測肝功能,每3-6個月復查超聲和甲胎蛋白。出現腹脹、下肢水腫等癥狀需警惕肝衰竭。保持規律作息,烹飪食物需徹底加熱,生熟食分開處理。接種肝炎疫苗可預防部分病毒性肝炎。
黃疸性肝炎患者需保持樂觀心態,家屬應協助記錄每日癥狀變化。飲食宜選擇易消化的魚類、豆制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活動。居住環境需通風干燥,定期消毒餐具。若黃疸持續加重或出現意識模糊,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