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子宮肌瘤合并妊娠可通過定期監測、藥物控制、營養調整、心理支持和必要時手術干預等方式管理,通常與激素水平波動、肌瘤位置、既往病史等因素相關。
1、定期監測: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需每4-6周進行超聲檢查,重點觀察肌瘤大小變化及胎盤位置。約30%患者會出現肌瘤紅色變性,表現為突發腹痛伴低熱,需通過MRI鑒別診斷。監測胎兒生長發育時需注意肌瘤是否壓迫宮腔,導致胎兒生長受限風險增加2-3倍。
2、藥物控制:
黃體酮類藥物如地屈孕酮可抑制肌瘤增長,但需在孕12周后使用。疼痛發作時可短期應用對乙酰氨基酚,禁用非甾體抗炎藥以免影響胎兒循環。嚴重貧血者需補充鐵劑,血紅蛋白低于70g/L時考慮靜脈補鐵。
3、營養調整:
每日增加300-500kcal優質蛋白攝入,限制動物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建議分5-6餐進食,補充維生素D 800IU/日可降低肌瘤活性。膳食纖維攝入量應達25g/日,預防便秘導致的腹壓增高。
4、心理支持:
焦慮抑郁評分≥10分者需專業心理干預,團體治療可降低應激激素水平。指導患者記錄胎動次數,每天固定時段進行正念呼吸練習。配偶參與產前教育可減少孕婦心理壓力40%。
5、手術干預:
肌瘤直徑>10cm或發生蒂扭轉時,孕中期可考慮腹腔鏡肌瘤剔除術。完全性前置胎盤合并肌瘤者,孕34周需提前制定剖宮產方案。手術出血風險較非孕期高3倍,需備好介入栓塞預案。
妊娠期子宮肌瘤管理需建立多學科團隊,包括產科醫生、超聲科醫師和營養師。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低強度運動如孕婦瑜伽,避免仰臥位運動。睡眠時采用左側臥位改善子宮胎盤血流,使用孕婦枕減輕腰部壓力。飲食中增加深海魚類攝入,每周2-3次補充ω-3脂肪酸。出現規律宮縮、陰道流血或胎動減少時需立即就診,妊娠28周后建議每周進行胎心監護。產后6周需復查肌瘤變化情況,母乳喂養期間仍要監測肌瘤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