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后肛門疼痛常見于肛裂、痔瘡或肛周感染,可能由大便干燥、局部炎癥、靜脈曲張等因素引起。
1、肛裂:
肛裂是肛門皮膚或黏膜的撕裂傷,典型表現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便后可能持續數小時。新鮮裂口呈線性,陳舊性裂口可能形成潰瘍。保持大便軟化是關鍵,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必要時使用潤腸藥物。
2、痔瘡發作:
內痔脫出或外痔血栓形成時,肛門會出現脹痛感,可能伴有便血。靜脈回流受阻是主要誘因,久坐、便秘會加重癥狀。溫水坐浴能緩解不適,嚴重時需要硬化劑注射或結扎治療。
3、肛周膿腫:
肛門腺體感染形成膿腔時,會出現跳痛并伴隨發熱。早期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后期可能破潰流膿。需及時抗感染治療,形成膿腫后需切開引流。
4、腸道炎癥:
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可能引起肛門潰瘍,疼痛呈持續性。常伴有腹瀉、黏液膿血便等腸道癥狀。需要腸鏡檢查確診,治療以控制原發病為主。
5、肛門濕疹:
局部皮膚過敏或真菌感染會導致灼痛感,伴有瘙癢和脫屑。潮濕環境、過度清潔是常見誘因。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搔抓,必要時使用抗真菌藥膏。
建議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飲用2000毫升水,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排便時勿過度用力,便后用溫水清洗代替用力擦拭。出現持續疼痛、發熱或便血時需及時就醫,肛腸科專科檢查可明確診斷。規律作息和提肛運動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