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經常抽筋可通過補鈣、局部熱敷、調整睡姿、適度運動、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腳經常抽筋通常由缺鈣、受涼、肌肉疲勞、血液循環不良、低鎂血癥等原因引起。
鈣離子參與肌肉收縮與松弛的調節過程,長期鈣攝入不足會導致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每日建議攝入300ml牛奶或酸奶,搭配豆制品、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鈣的食物。維生素D缺乏者需增加日曬時間或補充維生素D制劑促進鈣吸收。
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收縮引發痙攣,睡前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15分鐘。熱敷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配合按摩跟腱部位能放松緊繃的肌肉纖維。冬季需注意足部保暖,避免直接接觸冰涼地面。
長時間保持足踝跖屈姿勢易誘發腓腸肌痙攣,睡眠時可用枕頭墊高小腿使足部自然背屈。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避免被子過重壓迫腳趾。側臥者需在兩膝間夾枕保持骨盆中立位,減少腿部肌肉代償性緊張。
運動前未充分熱身或過度運動會導致乳酸堆積,建議進行足踝繞環、踮腳尖等動態拉伸。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能增強肌肉耐力,運動后及時補充含電解質的水分。夜間抽筋者可嘗試睡前做小腿肌肉靜態拉伸30秒。
頑固性抽筋可能與低鎂血癥、靜脈功能不全有關,需檢測血清鎂離子濃度。葡萄糖酸鈣、硫酸鎂等電解質補充劑可調節神經肌肉傳導,羥苯磺酸鈣能改善微循環。伴有靜脈曲張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地奧司明、柑橘黃酮類血管活性藥物。
日常需保持均衡飲食,重點補充香蕉、紫菜等富鉀鎂食物,避免高鹽飲食導致電解質紊亂。規律進行快走、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增強下肢肌力,運動后及時進行跟腱拉伸。中老年人群及孕婦出現頻繁抽筋應排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繼發因素,夜間發作時立即足趾背屈拉伸可快速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