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鈣正常不代表體內不缺鈣。血鈣水平受多重機制調節,即使膳食鈣攝入不足,機體也會通過動員骨鈣維持血鈣穩定。
鈣在人體內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僅1%分布在血液和軟組織。血鈣濃度受甲狀旁腺素、降鈣素和維生素D共同調節,晝夜波動范圍不超過10%。當膳食鈣不足時,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加,促進破骨細胞活性,將骨骼中的鈣釋放入血,這種代償機制可維持血鈣正常數月至數年。臨床上常見骨質疏松患者血鈣檢測結果正常,但骨密度檢測顯示嚴重缺鈣。
判斷鈣營養狀況需結合多項指標。除血鈣外,24小時尿鈣排泄量反映鈣代謝狀態,骨密度檢測直接評估骨鈣儲備,血清甲狀旁腺素水平升高提示鈣負平衡。特殊人群如孕婦、絕經女性、老年人等,即使血鈣正常也應定期評估骨密度。膳食調查可發現鈣攝入不足的高危人群,每日鈣攝入量低于800毫克需警惕潛在缺鈣風險。
維持鈣平衡需綜合干預。每日保證300毫升牛奶或等量奶制品,常吃豆制品、深綠色蔬菜等富鈣食物。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鈣吸收,每天曬太陽20分鐘或補充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負重運動刺激成骨細胞活性,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快走、跳舞等運動。避免過量飲用咖啡、濃茶及高鹽飲食,這些習慣會增加尿鈣排泄。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骨密度篩查,早發現早干預可有效預防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