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氯化鈉溶液可通過沖洗傷口、稀釋藥物、補充體液、維持電解質平衡、輔助靜脈輸液等方式治療。生理氯化鈉溶液通常由外傷處理、藥物配制、脫水糾正、電解質紊亂調節、醫療操作支持等原因引起。
1、沖洗傷口:
生理氯化鈉溶液滲透壓與人體血漿相近,能溫和清除創面污染物和壞死組織,減少細菌滋生。適用于淺表擦傷、術后切口等開放性傷口的清潔護理,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導致組織損傷。
2、稀釋藥物:
注射用粉針劑常需溶劑稀釋后使用,生理氯化鈉溶液作為等滲溶液可確保藥物穩定性。如青霉素鈉、頭孢曲松鈉等抗生素配制時,能防止高滲或低滲溶液引發血管刺激或溶血反應。
3、補充體液:
急性嘔吐腹瀉或大量出汗導致脫水時,靜脈輸注生理氯化鈉溶液可快速恢復血容量。其鈉離子濃度與血漿一致,能避免單純補水引發的低鈉血癥,適用于輕度脫水初期復蘇。
4、調節電解質:
與低滲性脫水或代謝性堿中毒相關時,生理氯化鈉溶液可糾正鈉氯離子失衡。可能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長期利尿劑使用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肌無力、嗜睡等癥狀。
5、輔助醫療操作:
內鏡檢查或導管置入前常用生理氯化鈉溶液沖洗管道,可能與醫療器械消毒、保持視野清晰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操作順暢性提升、感染風險降低等癥狀。
日常可配合口服補液鹽調節電解質,運動后適量飲用含鈉飲品預防脫水。儲存時需避光密封,出現渾濁沉淀禁止使用。嚴重脫水或持續電解質紊亂需結合血液檢查調整補液方案,長期大量輸注可能引發水腫需監測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