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能對胎兒和新生兒造成垂直傳播風險、發育異常、早產、肝功能損傷、新生兒感染等影響。
1、垂直傳播風險: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可通過胎盤或分娩過程傳播給胎兒。母嬰傳播率與母親病毒載量相關,高病毒載量者需在孕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療降低風險,新生兒出生后需立即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2、胎兒發育異常:病毒性肝炎可能導致胎盤功能減退,影響胎兒營養供應。孕婦需加強產前監測,通過超聲評估胎兒生長情況,必要時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如補充維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
3、早產風險增加:肝炎活動期可能誘發宮縮導致早產。建議孕中晚期臥床休息,監測宮縮情況,出現規律宮縮需及時就醫。阿托西班等宮縮抑制劑可用于預防34周前的早產。
4、新生兒肝功能損傷:病毒直接侵襲可導致新生兒黃疸、肝腫大。出生后需監測膽紅素水平,光療治療黃疸,嚴重者需進行血漿置換。母乳喂養需根據母親病毒載量評估安全性。
5、慢性感染風險:未經免疫預防的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兒90%會轉為慢性。除標準免疫接種外,高暴露風險新生兒需在出生12小時內完成主動被動聯合免疫,后續定期檢測乙肝兩對半。
孕婦應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豆制品,避免油膩食物加重肝臟負擔。適度進行孕婦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和病毒載量。分娩方式需根據肝功能及產科指征綜合評估,優先選擇可降低母嬰傳播風險的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