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可能由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飲用不潔水源、接觸感染者分泌物、生食海鮮、衛生條件差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接種疫苗、對癥治療、隔離防護、飲食管理、環境消毒等方式干預。
1、食物傳播:甲肝病毒常通過被糞便污染的食物傳播。貝類、生菜、水果等未充分清洗或加熱的食物易攜帶病毒。建議避免生食,食物需徹底煮熟,處理食材前用肥皂洗手。
2、水源感染:飲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是主要傳播途徑。洪水后井水污染、旅游區水質不達標等情況風險較高。煮沸飲用水至少1分鐘,或使用正規瓶裝水可有效預防。
3、接觸傳播:直接接觸感染者糞便或分泌物可能造成傳播。共用毛巾、餐具或性接觸均為高風險行為。感染者應單獨使用衛浴用品,接觸后需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
4、海鮮風險:生蠔、蛤蜊等濾食性貝類易富集水中病毒。生食或半生海鮮可能引發感染。選擇經輻照處理的貝類,烹飪時保證中心溫度達到90℃持續90秒。
5、衛生缺陷:不良衛生習慣會加劇病毒擴散。便后不洗手、糞便污染土壤等情況需警惕。集體機構應配備充足洗手設施,腹瀉患者需暫停食品加工工作。
預防甲肝需注重飲食衛生與個人防護。日常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深綠色蔬菜攝入,適量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黃疸、乏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確診后隔離治療至傳染期結束。患者衣物需60℃以上高溫清洗,居住環境用含氯消毒劑擦拭。疫苗接種可提供長期保護,建議高危人群定期補種加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