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腸炎可通過經腹直腸切除術、結腸造口術等手術方式治療,通常由盆腔放療損傷、局部血管病變等因素引起,表現為便血、里急后重等癥狀。
1、經腹直腸切除術:適用于直腸嚴重纖維化或狹窄患者。手術切除病變腸段后行端端吻合,需評估肛門括約肌功能。術后需預防吻合口瘺,配合低渣飲食減輕腸道負擔。
2、結腸造口術:針對無法保留直腸或存在腸瘺的患者。通過腹壁造口轉流糞便,緩解直腸炎癥刺激。術后需指導造口護理,使用造口袋防止滲漏,定期擴張造口預防狹窄。
3、激光凝固治療:通過內鏡引導激光燒灼出血點,適用于局限性黏膜出血。操作需精準控制深度避免穿孔,術后需監測有無遲發性出血或潰瘍形成。
4、氬離子凝固術:利用高頻電流凝固淺表出血灶,適合彌漫性黏膜糜爛。治療后可減少滲血,但需分次進行避免腸壁全層損傷,術后配合黏膜保護劑促進修復。
5、局部切除吻合術:針對孤立性潰瘍或狹窄段,切除后行腸管一期吻合。需嚴格篩選病例確保剩余腸管血供,術后需腸外營養支持直至吻合口愈合。
放射性直腸炎術后需長期隨訪腸功能恢復情況,飲食采用低纖維、高蛋白模式,如蒸蛋羹、嫩豆腐等減少殘渣刺激。適度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控便能力,避免久坐壓迫會陰部。出現持續發熱或排便異常需及時復查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