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腱炎可通過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運動調整、支具保護、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髕腱炎通常由運動過度、肌肉失衡、外傷、退行性變、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
1、運動過度:長期跳躍或跑步等重復性動作會導致髕腱微損傷,建議采用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抬高緩解急性癥狀,逐步恢復時配合低沖擊運動如游泳或騎自行車。
2、肌肉失衡:股四頭肌與腘繩肌力量不平衡增加髕腱負荷,需通過離心訓練如緩慢下蹲強化肌腱,結合拉伸運動改善柔韌性,每周進行3次針對性訓練。
3、外傷因素:直接撞擊或跌倒可能造成肌腱部分撕裂,急性期需制動2-4周,后期采用超聲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避免過早恢復高強度運動。
4、退行性變:年齡增長導致肌腱血供減少和彈性下降,可能與膠原蛋白合成減少有關,通常表現為上下樓梯時膝前疼痛。可嘗試體外沖擊波治療,配合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促進肌腱修復。
5、炎癥反應:局部炎癥介質釋放引發腫脹疼痛,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相關,癥狀包括靜息痛和晨僵。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可短期使用,嚴重時需皮質類固醇注射。
日常應避免爬坡、深蹲等加重膝蓋負擔的動作,選擇緩沖性能好的運動鞋,運動前后充分熱身放松。體重超標者需通過飲食控制減輕膝關節壓力,推薦地中海飲食模式。持續性疼痛超過3個月或影響行走時,需考慮關節鏡清理術或髕腱重建術等外科干預。康復期可嘗試水中太極等低阻力運動,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