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樣丘疹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皮膚T細胞淋巴增生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丘疹結節伴自發消退,組織病理學顯示CD30陽性淋巴細胞浸潤。
淋巴瘤樣丘疹病屬于低度惡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范疇,典型皮損為直徑1-3厘米的紅褐色丘疹或結節,好發于軀干和四肢。皮損具有自限性特點,通常4-8周內自行消退但易復發,愈后可能遺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
該病可能與克隆性T淋巴細胞增殖相關,組織學可見真皮內非典型淋巴細胞浸潤伴CD30抗原表達。約20%病例可檢測到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提示潛在向系統性淋巴瘤轉化的風險。
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與病理活檢,特征性表現為真皮層楔形浸潤的CD30陽性大淋巴細胞。需與原發性皮膚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蕈樣肉芽腫等疾病鑒別,必要時需進行免疫組化及分子遺傳學檢測。
無癥狀患者可觀察隨訪,局部治療選用強效糖皮質激素或光療。廣泛皮損者采用低劑量甲氨蝶呤、干擾素α等系統性治療,難治性病例可考慮維布妥昔單抗等靶向藥物。
患者需終身隨訪監測淋巴瘤轉化跡象,每年進行皮膚檢查及必要時的影像學評估。約5-10%患者可能進展為系統性淋巴瘤,出現持續性皮損、淋巴結腫大或B癥狀時應及時干預。
日常護理需避免皮膚創傷和紫外線暴曬,建議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D和抗氧化物質,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皮膚自查并記錄皮損變化,出現新發皮損超過8周未消退或伴隨體重下降、夜間盜汗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