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癥在中醫理論中可能由風邪侵襲、濕熱蘊結、血虛風燥、情志失調、蟲毒外侵等原因引起。
1、風邪侵襲: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表現為皮膚游走性瘙癢無定處,常見于氣候變化時。治療以祛風止癢為主,可選用荊芥、防風、蟬蛻等中藥配伍。避免冷熱刺激,減少抓撓以防繼發感染。
2、濕熱蘊結:飲食不節或外感濕邪導致濕熱內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伴滲液。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配合土茯苓、地膚子外洗。忌食辛辣肥甘,保持患處干燥清潔。
3、血虛風燥:陰血虧虛則生風化燥,多見老年人皮膚干燥脫屑伴夜間癢甚。當歸飲子加減可養血潤燥,外用桃仁油或大楓子油涂抹。日常需減少沐浴頻率,水溫控制在37℃以下。
4、情志失調:肝郁氣滯可化火生風,瘙癢隨情緒波動加重。逍遙散配合合歡皮、夜交藤疏肝解郁,建議通過八段錦、冥想調節情志。避免熬夜及精神緊張。
5、蟲毒外侵:疥螨等寄生蟲直接刺激或毒液引發劇癢,常見指縫、腋窩等皺褶部位。硫磺軟膏外涂配合百部酊殺蟲,衣物需沸水燙洗暴曬。集體生活時注意個人物品隔離消毒。
中醫強調瘙癢癥需辨明虛實,實證多因風、濕、熱、蟲,虛證常責之血虛、陰虛。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A/E,如胡蘿卜、黑芝麻;適度運動可促進氣血運行,但出汗后需及時清潔;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刺激。癥狀持續需排除糖尿病、肝膽疾病等系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