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與鼻竇炎的嚴重程度需根據具體類型和并發癥判斷,兩者均可從輕度炎癥發展為嚴重病變。
1、急性鼻炎:
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鼻腔黏膜充血腫脹,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癥狀通常1-2周自愈,冷敷鼻部、生理鹽水沖洗可緩解不適。
2、慢性鼻炎:
長期接觸粉塵或過敏原引發持續性炎癥,伴隨嗅覺減退、頭痛。遠離過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可控制癥狀,嚴重者需鼻甲切除術。
3、過敏性鼻炎: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鼻癢、陣發性噴嚏,可能誘發哮喘。避免花粉接觸、服用孟魯司特鈉可改善癥狀,脫敏治療適用于頑固病例。
4、急性鼻竇炎:
鼻竇化膿性感染引起面部壓痛、黃綠色膿涕,可能伴隨發熱。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鼻腔沖洗為主要治療,并發眶周感染需內鏡手術引流。
5、慢性鼻竇炎:
持續12周以上的炎癥導致息肉形成、嗅覺喪失,與免疫功能異常相關。糖皮質激素噴鼻聯合阿奇霉素治療無效時,需行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
日常保持室內濕度40%-60%,每周三次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過敏體質者定期清洗床上用品。鼻塞持續超過10天或出現視力改變、劇烈頭痛需立即就診,細菌性鼻竇炎未規范治療可能引發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急性發作期避免游泳、潛水等增加鼻腔壓力的活動,飲食中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促進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