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接觸蜈蚣可能引起局部紅腫、疼痛或過敏反應,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癥狀。蜈蚣毒素通過螯肢注入皮膚,其毒性程度與蜈蚣種類、個體敏感性有關。
1、毒素反應:
蜈蚣螫傷后毒素主要含組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可導致被咬處出現灼熱感、劇痛,局部皮膚發紅腫脹。體型較大的蜈蚣毒素更強,兒童或過敏體質者癥狀更顯著。
2、過敏風險:
部分人群對蜈蚣毒素存在超敏反應,表現為瘙癢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甚至呼吸困難。既往有昆蟲過敏史者需警惕過敏性休克,需立即注射腎上腺素。
3、傷口處理:
立即用肥皂水沖洗傷口15分鐘,減少毒素吸收。冷敷可緩解腫脹疼痛,避免抓撓防止繼發感染。局部可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緩解炎癥反應。
4、全身癥狀:
少數情況下毒素可能引起頭痛、惡心、心悸等全身反應。熱帶地區的巨型蜈蚣可能導致肌肉痙攣、淋巴管炎,需靜脈注射鈣劑緩解肌肉癥狀。
5、就醫指征:
出現視物模糊、胸悶氣促、傷口化膿等表現需急診處理。醫生可能給予地塞米松抗炎、苯海拉明抗過敏,破傷風疫苗預防感染。
日常預防需保持環境干燥減少蜈蚣滋生,穿長袖衣物進行戶外活動。被咬后24小時內觀察體溫變化,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出現肢體麻木需排查神經毒性反應。運動時避免傷口部位過度活動,腫脹未消退前限制鈉鹽攝入減輕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