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需就診血管外科或介入放射科,心血管內科、急診科、血液科也可根據病情參與診療。
作為核心診療科室,血管外科醫生通過超聲檢查、D-二聚體檢測確診血栓位置及范圍。對于急性期患者可能采取導管溶栓、機械取栓等手術,慢性期則側重壓力治療和抗凝管理。該科室同時負責血栓后綜合征的長期隨訪。
介入團隊擅長微創治療,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實施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經導管血栓抽吸術等操作。對于存在出血風險的高危患者,可提供精準的局部溶栓治療,減少全身用藥副作用。
當血栓合并肺栓塞時需心內科參與救治,通過右心導管檢查評估肺動脈壓力。該科室負責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的劑量調整,對合并房顫等基礎疾病患者制定綜合用藥方案。
突發下肢腫脹疼痛伴呼吸困難等急診癥狀時,急診科完成初步CT肺動脈造影排查肺栓塞。具備溶栓條件的急診中心可立即啟動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為后續專科治療爭取時間。
針對遺傳性易栓癥患者,血液科通過蛋白C/S檢測、抗磷脂抗體篩查明確病因。對于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等特殊情況,可提供達那帕羅等替代抗凝方案。
確診后應保持患肢抬高,穿戴20-30mmHg壓力梯度彈力襪。日常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飛行或乘車時做踝泵運動。飲食增加深海魚、納豆等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限制高脂飲食。抗凝治療期間定期監測INR值,觀察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異常癥狀。突發胸痛或單側肢體腫脹加劇時需立即返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