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濕疹的癥狀可能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反應、遺傳易感性、環境刺激物接觸、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紅斑丘疹、劇烈瘙癢、皮膚干燥脫屑、滲出結痂、苔蘚樣變等癥狀。
過敏性濕疹初期表現為邊界不清的紅斑,表面可見針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多對稱分布于面部、肘窩、腘窩等部位。急性期皮損呈鮮紅色,慢性期轉為暗紅色,可能伴隨局部灼熱感。
瘙癢是過敏性濕疹最突出的癥狀,夜間尤為明顯。搔抓會導致皮膚破損,形成"瘙癢-搔抓-皮疹加重"的惡性循環。瘙癢程度與組胺釋放量相關,嚴重時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
由于角質層水分丟失和皮脂分泌減少,患處皮膚呈現干燥、粗糙狀態,伴有細碎脫屑。冬季氣候干燥時癥狀加重,長期反復發作可導致皮膚紋理增粗,出現魚鱗樣改變。
急性發作期可能出現漿液性滲出,形成黃色蜜糖樣結痂,多見于嬰幼兒患者。滲出液含有大量炎性介質,繼發感染時會轉變為膿性分泌物,周圍淋巴結可能出現腫大。
慢性期由于長期搔抓刺激,皮膚增厚形成苔蘚化斑塊,皮紋加深呈皮革樣改變。好發于頸部、手腕、踝部等摩擦部位,色素沉著與色素減退可同時存在。
過敏性濕疹患者需避免熱水燙洗和堿性清潔劑,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日常使用無香料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推薦含有神經酰胺、尿素或甘油的潤膚產品。急性期可冷敷緩解瘙癢,慢性期配合紫外線光療。飲食上注意記錄食物日記,常見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雞蛋、海鮮等。適度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體質,但運動后需及時清潔汗液。